
中国青年网孝义7月13日电(通讯员 王盈博 谢雨倩)走进孝义市留义村,千年民风浓厚,在这里有一面“义”字大旗指引着方向,凝聚起力量。7月12日,淬炼商学院青年益行国情观察实践团以“留义·百年春秋寻义篇”为主题,开启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篇章。
留·义记
相传古时有一人将一袋粮食遗失,返回寻找时,竟有一人坐等路旁,将原物归还失主,为表其事,遂将此村起名“留义”。依据留义村这个代代相传的历史典故,队员们创作原创情景剧《还粮留义》,将自己对留义村的理解与感受演绎出来,不断揣摩人物情感,细致到每个动作、表情,尽力将这场情景剧完美地表达出来。
9:00,队员们邀请村民观看原创情景剧《还粮留义》,以个人“对于‘义’的理解”为线索展开,以“商人与老人”为故事主体,将故事展示出来,大力弘扬还粮留义的传统美德。村委办公室侯主任评价道:“虽然同学们来到留义只有短短的两天,但是,通过这个原创情景剧,我感受到了同学们对留义的热爱,留义是一个讲‘义’的地方,‘义’既是正义,也是情义,它表达的正是留义村人民的精神品质。”
走进留义社区,与村民们进行交谈、学习,探访与“义”有关的故事,以及村民们对“留义”的理解,在走访中,一位女孩分享到:“作为留义村村民,我觉得我很幸运,留义村真的是一个讲义气的地方,宋书记也真的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好书记。”
留义村社区文化墙上的留义美德、好人榜、道德模范等无一不体现出留义村的“义”,传闻郑兴“割股奉母”的故事曾发生在孝义的土地上,忠孝、仁义流传千年,孝为人之本,义乃君子宗,在如今的社会中,“孝行义举”依旧处处可见。
承·义记
“咔嚓、咔嚓”,听!多么美妙的声音,一张普通的红纸、一双灵巧的手、一把创造奇迹的剪刀,生成一副惟妙惟肖的作品,我们创造的不仅是作品,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此次活动有幸邀请到留义村两位民间老艺人为队员们展示对于剪纸艺术的魅力,其中一位老艺人提到:“剪纸艺术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给人以视觉上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不同的剪纸内容有着不同的含义,表示人们对不同事情的期许和祝愿”,队员们听后深有感触,跃跃欲试,并结合我校特色将“完满教育”“商科教育”等融入剪纸艺术,精彩纷呈,让剪纸艺术离我们更近一步。作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新时代新青年应当心系民族文化,去触摸,去感受,去体味,让民族文化遗产在青年中代代传承下去。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我们有幸邀请到两位德高望重的书法艺术家,霍爷爷从书法的由来和代表人物、孝义书法兴旺发达的原因以及书法的功夫给队员们进行讲解,并运用蔡襄和蔡京的故事告诫队员们:人品始终比书品更重要。听完霍爷爷的阐述,只见段爷爷铺开宣纸、倒上墨汁、拿起毛笔熟练地蘸上墨,一笔一划,在纸上遒劲有力写出一个“义”字。中国作为书法的起源地,新青年要把书法的自由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发扬光大。
观·义记
义薄云天关云长。关公乃忠义之化身,乃山西之骄傲,以忠义仁勇着世,队员们通过观看晋剧《关公》,感受关公的忠义精神,古人把不懈于心、尽心任事,谓之忠义,新的时代赋予了关公忠义精神新的文化内涵,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至诚奉公、正直坦诚即为忠义,要把关公忠义精神坚定不移地传承、弘扬下去。
人有忠义之情怀,方有忠义之精神。“义”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淬炼学子要把留义的“义”真正的传承下来,做行义留义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