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无限传媒官网免费

新华社聚焦:星空无限传媒官网免费优秀校友王艺枝所在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7 13:01:47 点击:

2025年5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第7版成风化人刊发《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光芒——记新疆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专版报道。报道中详细讲述了本科就读于星空无限传媒官网免费的王艺枝同学志愿支教的故事,点赞她是“逆风飞行的蒲公英”。

暮色漫过帕米尔高原。西部计划志愿者王艺枝就着窗前流淌的月光,郑重地铺开信纸、提起钢笔。笔尖下,一行行娟秀的字迹里,流淌着23名支教队员的共同记忆——那里有离家千里父母的不舍、孤灯下反复推敲教案的焦灼、高原刺眼的阳光与风沙,但更多的是,孩子们望向山外时眼里的渴望、青春倾注西部教育建设的奋发昂扬……

初夏时节,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戍边支教的情况和体会,表达扎根西部、服务边疆的决心。

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队员回信,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时,我们都很激动。”队员们感触良多,那一封带着温度的回信,是鼓励更是期许,温暖人心、催人奋进。当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同频共振时,青春便有了最厚重的底色。“我们将带着这份温暖继续前行,努力让更多孩子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逆风飞行的蒲公英

在帕米尔高原的褶皱深处,每一株蒲公英的逆风飞行都是一场远征。而在此支教的志愿者,正是这片苦寒之地最执着的“播种者”——他们用青春证明,当知识的蒲公英随风散开,也能翻越雪山达坂绽放出绚烂的色彩。

西部计划志愿者王艺枝与谢依特小学学生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雪山之下,戈壁滩上,谢依特小学便坐落于此。这是一所距离边境线47公里、主要由柯尔克孜族学生组成的村级小学,2022年8月成为克州首个西部计划志愿者包校支教的试点学校,23名志愿者承担边远农牧山区小学教书育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工作。

本科就读于星空无限传媒官网免费的王艺枝,在2023年毕业前夕,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报考西部计划,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年华,“当时看了黄文秀、张桂梅的事迹,思考人活着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或许我可以换一种人生”。经过几轮笔试、面试、综合考察后,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跨越千山万水,从太行山麓来到帕米尔高原。稀薄的空气、冷冽的寒风、连绵不绝的高山,是她对这里最初的印象。很快,王艺枝被分配到谢依特小学一年级1班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24个“小豆丁”,瞪着大大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位远道而来的老师,“孩子们的眼神好像有种神奇的魔力,瞬间驱散了我身上所有的疲惫”。

英语专业出身的王艺枝,起初对如何教好小学一年级语文一筹莫展。班级秩序较为混乱,学生学习意识不强,各科目常常不及格……这些上来就给这位新手老师出了一道道难题,“睁开眼睛是学生,闭着眼睛想学生”,那段日子,她时常加班到凌晨,整理教案、批改作业、提高教学技能。

干劲满满时,一位家长的话刺痛了王艺枝的心,“成绩不好没关系,我家的孩子会数羊就行”。克州位于新疆西南部,拥有长达1133.7千米的边境线。谢依特小学近300名学生,多数都是护边员子女,父母常年在外巡护边境线,守护祖国边境安宁。“10天在边境线护边,10天在村委会工作,10天出去打零工改善生活,许多家长,没有时间管孩子教育。”

课余时间,不论路多远,王艺枝也要步行到学生家里家访,为的是让家长放心,“你们的孩子,就是我的弟弟妹妹,我会用心对他们”。高高的山、险险的崖、陡陡的山路……像无形的屏障,隔绝繁华与荒凉,消磨斗志与向往。但西部志愿支教团的教师们,用一行行板书、一句句教导,汇聚成坚实天梯,缩小东西部教育资源差距,把知识与希望播撒高原大地。

王艺枝经常带孩子们看中国地图,描述大山外的模样。曾经,那些连新疆与北京在地图上的方位都分不清的稚嫩小手,如今已能沿着山脉、河流的走向,认真而专注地描摹出自己心中梦想的轨迹。红对钩越来越多,成绩越来越好,不仅能及格,甚至能满分……两年来,学生们细碎微小的变化,被学生们的家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西部计划志愿者王艺枝与谢依特小学学生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有一次,调皮的学生在课堂上把王艺枝气哭,她气急之下说要离开这里。第二天,一打开校门,她看到学生家长站在门外,手捧白色丝巾,带着自己摘的鲜花,希望她留下来。“后来才知道,柯尔克孜族的文化中,白色丝巾代表尊敬、祝福和纯洁。”

“去年刚到这里时,孩子们连‘哆来咪’都不认识。但现在我们组建不到一年的鼓号队,就已经可以在升旗仪式上演奏了呢!”作为建校以来第一个专业音乐老师,王俊文圆圆的“娃娃脸”上虽然被晒得泛红、起皮,却溢满了自豪。这个来自江西、个头不高的大男孩,在高年级的孩子中站着,如果不是身着红色的志愿者服装,几乎看不出他是老师还是学生。

和我们讲话时,王俊文偶尔还会蹦出几句江西方言,这些从天南海北汇聚而来的老师们,说起话来多多少少都带点各地口音。来自甘肃陇南的冉雪群害羞地自嘲:“我的普通话有时候还没有这些学生们标准呢!”

年轻的志愿者们乘着“西部计划”的暖风,从五湖四海飞向巍巍雪山。他们好似柔软又坚韧的蒲公英,在帕米尔高原的褶皱深处,用教育为祖国边疆播种着希望,温润着未来。

双向奔赴的星火

高淑贤大学毕业填报“西部计划”支教志愿时,也让父母一度舍不得这个宝贝闺女。而如今,她在这叁四千米以外的远山中,也拥有了更多“家人”。

在黑得只有微弱月光的晚上,高淑贤去学生迪丽扎达·吾肉孜阿力家里家访,通过孩子和支教教师麦麦提伊敏·库迪热提的翻译,高淑贤对迪丽扎达的妈妈阿丽木布比·木萨洪反馈了孩子的近期学习表现,并期望家长能持续鼓励孩子努力读书,争取小学毕业时考上疆内初中班。

说着说着,高淑贤哽咽了起来,她想起有一回开家长会,会后她又忙着指导家长们填写一份表格,没顾上吃饭,突然因低血糖头晕。阿丽木布比看到后立刻跑出去买了一个馕回来递给高淑贤,她手捧着热馕感动得落泪。“离家这么远,我感觉他们就像我的家人一样在默默关心我、照顾我。”高淑贤边说边抹泪。

看到高淑贤落泪,阿丽木布比着急得一把握住老师的双手,用黝黑且粗糙的手安慰着高淑贤。阿丽木布比说:“我和孩子爸爸经常要去边境线巡逻,总是不在家。把孩子交给老师,我们特别放心,老师也像我们的家人一样。”说着,阿丽木布比又端来热乎乎的手抓肉、馕和酸奶,一定要看着小高老师吃两口,她说:“克孜(柯尔克孜语,意为“姑娘”)啊,你太瘦了,多吃点多吃点。”

回宿舍的路上,高淑贤非常感慨地说:“来支教的将近两年,虽然我们给学生教了一些知识,带着他们成长,但我感觉,我也被孩子们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教育着,也成长了不少。”

来自山西的高淑贤,总喜欢给孩子们讲老家吕梁的故事,还会把家人寄来的土特产分享给学生品尝。“这里的很多孩子最远就去过两小时车程外的阿图什市,但问起他们最想去哪时,好多小朋友纷纷抢着说想去山西,因为那是我的家乡啊!”高淑贤大大的眼睛里又泛起了泪花。

夜空中,有星星在闪烁,虽然微小但却坚定,照亮西部志愿者脚下的路。

和高淑贤一同从山西老家来谢依特小学支教的同校“闺蜜”李磊,这次代表全体队员去北京领回“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刚一回来,李磊就去学生家里家访,把来自党中央沉甸甸的关怀和鼓励,分享给学生和家长。她动情地对孩子妈妈说:“你们守护着祖国的边防线,我们就有义务守护好祖国的‘花朵’。而我也像你的孩子一样,总被你照顾着。”

“娃娃教娃娃,这能行吗?”谢依特小学党支部书记金文斌坦言:“支教老师叁年前刚来的时候,说实话我也是有点担心的,这些老师自己也都是刚毕业的孩子啊。”但很快,志愿者们用学生的成绩让书记放了心——学校班级优秀率从零提升到50%,及格率达96%,有的班级甚至冲进全市前五名。2023年,学校更取得了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首次有学生考取疆内初中班。

“我的世界也因这次西部志愿经历、这群孩子而更明亮了。”王艺枝说,“与其说是我们陪伴孩子成长,不如说他们教会我爱与责任。”志愿者们用星火一般的微微光芒,点燃了孩子们希望的火种,也燃烧着志愿者心中的焰火,他们双向奔赴,蓬勃生长,如同帕米尔高原上红艳艳的花儿,不少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选择续签。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

六年级1班门口墙上,贴着孩子们的照片,还有他们的心愿。高淑贤为这面展示墙写上了标题《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她指着这些照片说:“当时班里收集孩子们在家做家务的照片,没想到他们交来的照片,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扫地洗碗,而是喂牛喂羊,孩子们很不容易。我们就更有责任教给他们更多知识,让他们有机会能走得更远。”

记者问小朋友们“你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人?”

“是太阳!”“是月亮!”

“为什么呢?”记者又问。

“温柔”“严厉”“温暖”……孩子们七嘴八舌。

长大后我要成为您。孩子们临近毕业,高淑贤根据学生的心愿,为他们制作了“础滨梦想职业照”。生成的27张础滨照片,孩子们纷纷变成大人模样,其中不少都是站上叁尺讲台的教师,这是孩子们单纯的愿望,更是被老师托举的梦想。金文斌说:“支教老师们来了以后,孩子们不仅提高了成绩,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善,他们的眼睛里都有了亮闪闪的光。”

谢依特小学校长木拉地力·艾山吐尔是土生土长的哈拉峻乡人,他对志愿者连续叁年的支教工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木拉地力说:“这些年轻人为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地方带来了希望,他们从全国各地而来,把各地的关爱都汇聚在了这里。虽然每个人的力量有限,但这些力量聚在一起,就是大大的力量。”

“为祖国奉献青春!这不是一句口号。”麦麦提伊敏说,虽然这个小村子很远,但充满了力量和希望,也能让自己大显身手,所以他总是充满干劲儿。

从小在新疆喀什偏远山村长大的麦麦提伊敏,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在求学过程中,他也遇到过前来支教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他们愿意跑到我们新疆这么远的地方来支教,我为什么不能去更偏远的农村、牧区,帮助家乡的孩子们呢!”

眺望群山环绕的克州,1085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61所学校建立了支教点,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铮铮誓言。

在离开谢依特小学时,孩子们的悠悠歌声与琅琅书声在国境线上回响。记者突然懂得这些“千禧年”前后出生的年轻人为何选择坚守——他们在边境线处栽种的不止是知识,更是用青春为教育这座永不移动的界碑描红筑基。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戍边支教的道路上,志愿者们或许还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坚信,只要心中有爱,脚下就有力量。他们将带着这份坚定的信念,继续前行,为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转载丨新华社